央广网青岛7月14日消息(记者王伟)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在完成中国大洋第39航次科考任务后,"大洋一号"科考船今天返航青岛。
"大洋一号"科考船自2015年的12月12号从青岛返航以来历时216天,航程30957海里,顺利完成了第39航次科考任务之后,将在今天下午2点钟返回山东青岛。第39航次具体分为5个航段执行,其中前4个航段是在位于西南印度洋的多金属硫化物合同区,开展多金属硫化物的资源勘探、兼顾环境基线和生物多样性等调查。第5航段是在中印度洋海盆开展了深海的基础资源调查,本航次是我国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西南印度洋硫化物资源勘探合同之后的开展的第4个大洋航次。按照工程化勘探的要求,开展海上调查,以及考验下一阶段硫化物勘探技术的装备,是本航次的一个重要的特点,也是我国大洋科考调查工作模式的一次重要的创新。
本航次取得了丰硕的资源成果,比如说完成了西南印度洋合同区26个区块的综合异常作业探测和地质取样调查工作。初步在西洋印度洋合同区的五个区块内圈定了硫化物矿化异常的分布位置,首次利用中深钻技术,在玉皇热液区确认了一处硫化物矿体等等。
据了解,在本航次执行期间,我国有两条科考船同时在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合同区进行作业。"大洋一号"船和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向阳红10号船"在西南印度洋同步作业。两艘船互为补充、互相支持,充分发挥了多船作业的优势,提高了调查的效率,是本航次的一个亮点。本航次一共有来自国家海洋局第一、第二、第三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大学和同济大学等33家单位139名科考队员参加。